时间:2022-09-26 22:23:02 | 浏览:6018
百年华诞恰是风华正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品味红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寻找那一面面最鲜红的旗帜,在红色故事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打卡红色宜昌”第九站——西陵区。这里是宜昌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星星般的火种为宜昌带来红色的希望,筑梦峡江,扬帆起航。
宜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1927年,中共湖北区委、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为掀起鄂西地区大革命的高潮,曹壮父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鄂西巡视员的公开身份,在宜昌开展民众运动。
当时,曹壮父的秘密身份是中共宜昌特别支部书记,到宜后秘密组建了宜昌城区第一个党支部。之后,红军名将段德昌、民族巾帼英雄赵一曼、湘鄂西区委书记何功伟、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部长钱瑛等一批革命志士先后在这里战斗。
西陵——宜昌红色文化的起源地。
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
中共鄂西特别委员会
↓
温谈茶社
↓
学院街小学
↓
镇镜山
↓
宜昌革命烈士陵园
宜昌三师
连环画来源:江晓鄂
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宜昌三师),1913年在宜昌城区创立,因学风开放、校风严苛而声名远播。学生来自鄂西和鄂中地区优秀青年,思想活跃。
1925年,董必武委派共产党员祖山竹到宜昌三师任教,秘密发展党员。党的革命主张为青年学子所推崇,先后有黄大桢、慎家驺、佟文正等30余名学生入党。
宜昌三师的学生党员,毕业返乡建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经过残酷斗争锤炼,他们大多成长为县级党组织负责人和地方革命骨干。
宜昌三师的优秀毕业生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战,在楚水巴山间谱写了一曲曲青春壮歌,将鄂西革命推向高潮。
遗址位于今西陵区西陵一路13号联通大厦处。1913年,宜昌城东文昌宫内兴建了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师”),三师以“勤、诚、整、洁”为校训。
1927年实行综合学制时,三师与省立十二中(原夷陵中学)合并为省立第四中学(后改为省立宜昌中学,原三师属该校师范科)。三师办学14年,毕业学生九届约200人。数目虽少,但三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青年,并造就了当地第一批国民革命者。
1925年秋,中共武汉地委选派共产党员祖山竹来宜,以三师为据点,以教师为掩护,边教学、一边开展党的创建活动,同时以学生为对象,陆续发展了黄大桢、刘秀松、陈树屏等30多名中共党员,遍及鄂西各县,其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各县党组织的创始人和领导骨干。三师后被誉为“鄂西革命的摇篮”。
△省立宜昌第三师范旧址
位于南正街37号(今西陵区世纪欧洲城内)。1927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在组织秋收暴动时,将全省划为鄂西、鄂南等7个区域,各区域成立党的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委”)。指定曹壮父负责鄂西工作,机关设宜昌城区南正街37号。同年9月改设沙市。
1928年5月,在沙市的特委机关被破坏,张计储等10余人英勇牺牲。同年6月,特委机关由沙市迁往宜昌。7月上旬,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余泽鸿到宜昌(万涛同行),会同周逸群重新组建鄂西特委,起草并通过了《鄂党最近两个月工作议案》。确定周逸群为书记,万涛为副书记,曹壮父等为委员。
机关仍设在宜昌城区南正街37号。隶属湖北省委,管辖24个县。由于当时鄂中、鄂中南特委解体,鄂西特委实际上还领导了原鄂中、鄂中南各县工作。
今镇江阁处。近百年前,这里作为中共地下联络站时,也是一个茶社——“温谈茶社”。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白色恐怖笼罩宜昌,宜昌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基本停止。同年9月,湖北省委派戴熙康从洪湖苏区到宜昌任中共宜昌中心县委委员,戴熙康提出在宜昌建立秘密联络站的建议,得到县委一致通过。
戴熙康
当年10月底,“温谈茶社”开张,作为中共地下联络站,同四川、重庆、武汉和洪湖等地来的同志联络。他们的联络方法也很隐秘:将密情写在吸烟火纸上,把火纸卷成筒子传递,接头时只说暗语,不说其他。
温谈茶社所在地杨泗庙
戴熙康牺牲后,镇江阁“温谈茶社”奉命歇业。一段时间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又在江边大南门处,开了一家茶社作为秘密联络站,内部人士将茶社名字也叫“温谈茶社”。
学院街是一块革命热土,不管是哪个时期,这里都有坚定的共产党人坚持革命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宜昌特支、鄂西特委、湘鄂西区党委、中共六县据点等中共地方组织均设于此。
学院街小学原名县立第二小学,为鄂西特委秘密联络站。1927年后校长郭新柔在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1月,召开鄂西地区党团员积极分子会议。
△原宜昌市学院街小学内西侧房屋
(中共鄂西特委秘密联络站)
抗战初期,学院街小学已建有中共党组织,党员有校长张一之、中共抗战剧团党支部书记简化生(时任美术老师)、知名音乐教师瞿世雄、教导主任王素等十余人。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救国团宜昌区团部”也设在那里,上级领导和其他进步人士很多。校长张一之以教师的公开身份从事教育工作,并推行抗战教育;同时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从事革命,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积极发展党员,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
△时任宜昌县立学院街小学校长张一之在书写抗战标语
△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庆祝会在学院街小学举行
1938年10月23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在学院街小学校内的操场上发表演讲,“春字拆开是‘三’、‘人’、‘日’,三人凑合是个‘众’,我们要以大众的力量把‘日’本帝国主义压下去!”
镇境山因“镇一方之境”而得名,是宜昌城东北屏障,山势易守难攻,山体防御工事坚固。
1949年7月9日,为摧毁国民党军长江中游防线,打通大西南通道,司令员程子华率领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等部队,发起了宜(昌)沙(市)战役。解放军克服酷暑暴雨恶劣天气,迅速向宜昌城挺进,宜昌群众踊跃为人民子弟兵运送补给。
7月14日,解放军向镇境山发起进攻。敌阵地防御炮火密集,解放军进攻受阻。解放军团参谋长路冠英、副营长魏国卿在冲锋中壮烈牺牲,133名解放军战士光荣献身。解放军及时调整部署,改变战术,重创守敌,攻克镇境山顽垒。
△镇镜山战斗模拟场景
7月16日,宜昌城解放。镇境山后被称为“英雄山”。
宜昌革命烈士陵园是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位于宜昌市城区东山之巅,海拔127.8米,占地305亩,始建于1966年。
陵园公墓内陈放着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宜昌牺牲的204名烈士的遗骨。
△宜昌革命烈士纪念碑
宜昌革命烈士纪念馆现珍藏有各县市140名著名烈士的事迹资料,187件珍贵革命文物和280多张各类图片、照片,成为宜昌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尤其是馆内第三层专门设计为国防教育馆,展示了宜昌党、政、军民在国防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图片近百张,文字资料近10万字。
△宜昌革命烈士纪念馆
为了适应全市国防教育工作的需要,开辟了一处占地10余亩的军事训练场,演练场中修筑有地堡战壕,可供青少年进行模拟作战。维修后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烈士广场,是广大群众举行悼念仪式,开展各种瞻仰活动的重要场所,高峰期可容纳各界瞻仰者万余人。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
一批批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舍身忘我
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生在鄂西大地上那一段段
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历程
激励人们时刻铭记光辉历史
汲取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
今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
建党百年,红色七月
让我们沿着前辈先烈们的足迹
去感悟红色精神,重温红色记忆吧
西陵区位于长江的西陵峡口,地属宜昌市,是宜昌市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和旅游服务功能区,总面积8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73万。西陵区辖6个街道、1个乡,主要有西陵街道、学院街道、云集街道、西坝街道、葛洲坝街道、夜明珠街道、窑湾乡、宜昌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建制历史逾两千年。“宜昌”之名始于东晋,市的建制始于解放初,于1992年设立地级市。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年底,宜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
“宜昌警察太厉害,我实在无法走动,估计也逃不了了。”9月2日上午,在湖北松滋抢劫杀人后逃亡长达16年的犯罪嫌疑人薛某,颤颤巍巍地走进伍家岗派出所说道。据薛某交代,其当天从外地逃窜到湖北宜昌后,一路上看到巡逻执勤的警察,迫于心理压力遂向公安机
3月2日, 平顶山卫东区文明创建事务服务中心邀请退伍老兵何金良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第四十中学讲述红色故事,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何金良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他声情并茂地为在场人员讲述他的
映象网讯(记者 李学义 通讯员 何洋 李晓光)12月27日,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蒲城街道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里,任寨村党总支书记任国军正在带领村民们调试果品套袋生产设备。“我们村种果树的多,我们办了这个厂,以后不光不用在外边买了,生产多地还能
平报融媒记者 闫增旗1月12日上午,在石龙区龙兴街道许坊村门口,党员志愿者刘广耀一边查看每个进入村子居民的扫码信息,一边劝导大家戴好口罩、注意消毒。“村‘三委’人手少,接到疫情防控指挥部严控人员进出村子的通知后,我急忙在村里的党员群里发布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卢松通讯员王一将吴振洲“分包我们家后,我们像一家人一样”“我们现在既是邻居,又是亲人”“每天都会来到我们家里看一遍,问问有没有什么困难,帮助解决就业、争取资金等不少难题”……11月30日,在舞阳县孟寨镇庄罗村,群众谈起村里
拼版照片:上图是1938年拍摄的延安(资料照片);下图是2021年4月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进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实习生 何朗朗“在中国,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延安。”一名当地的受访者如是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道。80多年前,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